推广 热搜: 微信  微商  微信营销  客源  微商代理  货源  微商客源  找客源  微商货源  微商网 

波罗的海三国为什么率先脱离苏联,并拒绝加入独联体?

   日期:2022-06-10     作者:admin    浏览:194    
核心提示:波罗的海三国(以下简称三国)的悲剧,就是做了俄罗斯的领居。三国历史上的苦难,也多与俄人的纠缠有关。(图:波罗的海三国全图)历史上,三国同周边国家分分合合,但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征,也

波罗的海三国(以下简称三国)的悲剧,就是做了俄罗斯的领居。三国历史上的苦难,也多与俄人的纠缠有关。

(图:波罗的海三国全图)

历史上,三国同周边国家分分合合,但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征,也有自己的独立史。无论文化信仰还是血脉上,三国都和俄罗斯渊源不深。他们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,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。

确切地说,爱沙尼亚人同芬兰人有亲缘。他们的语言可以互通,他们之间的语言差距,大概同中国四川话和东北话的差距差不多。

拉脱维亚人的先祖,多来自古德意志人。

立陶宛的历史,则同波兰紧密相联。14世纪,立陶宛曾和波兰合并,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。那时还没俄罗斯什么事。经数百年通婚,立陶宛和波兰文化相通,血脉相连。

沙俄崛起后,为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,从瑞典手中夺取了三国,开始了对三国两百年的殖民统治。一战后,三国趁机独立。

苏俄对三国的再次征服,发生在二战前夜,其蛮橫和血腥,给三国人心中留下无法抹去的伤痕。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最先同苏联分手,并拒绝加入独联体的重要原因。

那么,我们来看看历史上,俄人和三国人的血腥缠斗。

(图:〝森林兄弟〞游击队)

一,〝森林兄弟〞:苏俄人的噩梦,三国极富传奇色彩的游击队

1939年,苏俄先是和纳粹德国瓜分波兰。然后通过与德国密约,以获取三国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。

1940年,苏俄趁德国闪击西欧之机,正式吞并三国。

三国大量原军警、政府人员、农民、工人纷纷遁入丛林,拿起武器同苏俄展开游击战,袭杀苏俄的支持者及苏俄军人。这些游击队,就是三国及欧美史上赫赫有名的〝森林兄弟〞,他们的故事,也无数次被搬上屏幕。

这英雄主义的传奇,贯穿上个世纪的整个三国史。〝森林兄弟〞同苏俄间的血腥博杀,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。

三国的森林覆盖率极高。〝森林兄弟〞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中建立营地,神出鬼没,给苏俄人造成重大杀伤。

1941年,德军相继进入三国,开始了同〝森林兄弟〞的合作。〝森林兄弟〞成立了〝家园卫士〞的组织,其中一些加入了党卫队部队,一些组成〝国土防御部队〞,和德国联手攻击苏俄人。

德国败退后,苏俄重新占领三国,立即开始了对三国抵抗组织的报复。

(图:牺牲的〝森林兄弟〞成员,被苏俄示众)

〝森林兄弟〞再次遁入丛林,以丛林保护,不断袭击苏军。

据苏联提供的数据,仅在爱沙尼亚,各类抵抗组织就不下七百家。他们对苏方的袭击有数百起,共击毙苏俄红.军及内务人员计四千八百人,俘虏一万四千人。

整个三国,共有〝森林兄弟〞成员4万多人,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各一万多人,立陶宛有三万人。

苏俄的做法,是彻底清空森林边缘的民居和集镇,把这些地方的住户,不分老幼,一律流放至西伯利亚等地。让〝森林兄弟〞失去物资来源。

1953年,苏联宣布最后一批〝森林兄弟〞己放下武器。其实,他们一直战斗到苏联解体。

三国独立后,〝森林兄弟〞成民族英雄。立陶宛率先通过立法,把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定为〝游击队曰〞,以纪念〝森林兄弟〞的壮举。〝森林兄弟〞的老兵,亦获得政府的养老金。

(图:挺进波罗的海的苏俄军队)

二:苏俄对三国人的恐怖统治

苏俄重新占领三国后,立即开始了大逮捕行动,对三国人进行血腥镇压。

仅拉脱维亚,就有3·4万人被关进监狱。从1940年至1953年间,三国共有20多万人被流放,占三国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。

同时,大量俄族人从苏联各地移民三国地区。俄族人的占比,很快超过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1/4。俄族人占据最好位置,挤压当地人的生存空间。

苏俄对三国人的集体流放,以〝六月遣返〞和〝冲浪行动〞最为有名。

〝六月遣返〞和〝冲浪行动〞都是苏俄集体流放的行动代号。

〝六月遣返〞发生在1940年6月。一大批三国精英被集体逮捕,包括他们中最优秀的学者、教师、医生和前军警,这些人要么在独立期间发表过反苏言论,要么是独立期间的政府成员。

2千人被集体枪决。其他人包括他们的亲属共42375人,则被塞进密封的铁皮火车,流放至西伯利亚等地区。

(图:被流放的三国人)

代号为〝冲浪行动〞的另一集体流放,则发生在1949年3月末。有9万名三国人被连夜逮捕。这些人并无明显罪证,仅仅是因为他们住在森林边缘。为了截断〝森林兄弟〞的生命线,苏军在森林边缘实行恐怖的〝三光政策〞。

这批被流放的9万人,有两万人在途中死亡,更多人死于到达流放地后的前几个星期。死亡原因是因为食物、住房和水都不到位。显然是苏俄有意为之。

苏俄内务部还强迫这些人签署〝自愿〞离乡的文件。凡强行返乡的居民,将依〝法〞处以二十年劳改。

2009年,欧洲人权法院依《日内瓦公约》,判定〝六月遣返〞和〝冲浪行动〞,构成〝反人类罪〞中的〝种族灭绝〞罪。三国每年都有相关纪念活动。

结语:

三国人在同俄人的碰撞中,遍体鳞伤。无论文化、信仰、种族还是历史上的过往,三国人都对俄人素无亲近感。

今天,你走到三国街头最好别说俄语。三国人对俄语的厌恶,是挂在脸上的。

同芬兰、挪威、瑞典等邻国间巨大的经济鸿沟,显然也是三国人决意脱离俄人羁绊的重要原因。他们只想离俄人越远越好,以拥抱西欧的经济繁荣。

(图:震撼全球的〝波罗的海之路〞大示威)

1989年8月23日,三国人举行了〝波罗的海之路〞的和平示威,震撼全球。二百万人手牵手组成贯穿三国的人链,集体表达脱离俄人殖民统治的决心。

6个月后,立陶宛成为苏联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,另两国跟进。苏联分崩离析。

三国人从此获得了新生。今天,三国人的人圴收入是俄罗斯的2倍以上。为了确保来之不易的独立,他们最积极地加入了北约,以让繁荣永续!

苏联解体后,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一直被认为是“去俄化”最猛烈的国家,也同时是融入西方程度最深的前苏联国家。目前,三国均已加入欧盟、欧元区、申根区和北约。每年,北约集团都会选时机,大摇大摆的在波罗的海三国周边进行各种军演,对此地的增兵部署也在一直不断推进。

脱离苏联后,三国的迅速“反水”,让北约能直接在莫斯科以西800公里的地方驻军,搞得俄罗斯的西部大段边界,在西方阵营面前,已经跟“裸奔”差不多了。

除了民间试图彻底抹掉苏联痕迹、军事上主动充当“反俄急先锋”外,在外交方面,三国也总在尽最大可能,“时刻与西方阵营保持一致”。

比如,去年前俄特工斯克里帕尔在英国中毒事件发生后,以英美为首的西方世界,曾掀起了一阵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浪潮。

没成想,跟中毒事件没有毛关系的波罗的海三国,竟然也主动“跟风”西方,加入了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行列——立陶宛驱逐了3名俄外交官,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各驱逐了1名。

对前老大的敌意和仇视能发展到如此程度,可见双方积怨之深。

(顶着新冠疫情,2020年6月,北约19国还是开展了波罗的海联合军演,在俄罗斯家门口炫耀了数日)

这里,咱们先捋一捋波罗的海三国跟苏联/俄罗斯的前生今世。

历史上,即便三国有着被俄罗斯族长期控制的历史,但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,在当地人眼中,对方多是“侵略者”和“占领军”的存在。

从中世纪到近代,波罗的海三国虽偏居东北欧一隅,却扼控波罗的海出海口“门户”及海上贸易通道,战略价值极高,被众列强垂涎。从早前的波兰,到后来的普鲁士、俄罗斯帝国,都曾深度卷入对其的争夺之中。

到了17末世纪,彼得大帝时代,在经过与瑞典多年争斗之后,波罗的海三国成了沙俄的控制范围。之后,18世纪末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又直接将其吞并,三国被划为了沙俄帝国的一部分。同其他征服地区一样,沙俄统治者致力于在此地大量移入俄罗斯族、普及俄语和东正教,试图将三国俄罗斯化。

只是,跟同属于东斯拉夫人或者高加索人,笃信东正教的乌克兰、白俄罗斯或者格鲁吉亚不同,波罗的海三国论人种,更接近于瑞典、芬兰的北欧人。

宗教方面,立陶宛历来是天主教的主要活动阵地,而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则主要信奉信义会,一个基督教新教的分支。

很显然,双方并没有共同的民族、文化和信仰基础,算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那种强行组合。

因而,即便被施以了同化,压迫、迁入迁出等各种操作,但比起其他西部被征服领土,沙俄对此地的斯拉夫化效果并不算特别明显。

二十世纪初,随着罗曼诺夫王朝的崩溃,三国好不容易等来了自由和希望的曙光,在西方的支持下,迅速成立了自己的国家——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、立陶宛。

(三国国旗)

前面也说过了,在被沙俄统治的两个多世纪里,波罗的海沿岸曾被搞过“民族大换血”。因此,独立后的三国境内,也拥有着一定比例的俄罗斯族,他们跟独立后的亲西方的民族主义政府,总是格格不入,暗中一直在和苏联保持联系,试图建立亲苏政权。

到了二战开打之初,苏联一面跟纳粹德国瓜分了波兰,一面趁乱大搞“东方战线”,把边界向西推进约300—400公里,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,人口2200多万,形成了一个广袤的战略缓冲带。

显然,作为东西方夹心奥利奥的波罗的海三国,就是这个“东方战线”的主要组成部分。

1939年,苏联强迫波罗的海三国签订双边互助条约,允许苏联在境内建立军事基地。1940年,趁着二战的扩大,欧洲各国无暇北顾的时候,苏联先是指责三国阴谋反对自己,随即又干脆直接对波罗的海三国进行了军事占领,并扶植建立了亲苏政府,新政府又主动“投票”表示,要加入“社会主义大家庭”,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。

就这样,苏联以自己的钢铁洪流为筹码,行云流水般的对波罗的海三国行完成了——占领、改朝换代、直接吞并这一系列操作。

(1940年,斯大林的照片已经挂上了波罗的海三国议会,各国国旗和国徽也印上了镰刀斧头)

在纳粹德军进入巴黎的同一天,1940年6月14日,苏联开始了代号为“六月遣送”的集体流放——三国右翼政党的成员及其家属,有据可查的1918年-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期间发表过反苏言论的这知识分子及其家属、波罗的海三国大量暴力机构(军警队伍)成员共计42375人,全部被逮捕,并流放到西伯利亚。

除了流放外,苏联还处决了近2000名当地人。

此外,富人的财产被充公、企业被没收、黄金储备也被运到了莫斯科。

然而,对于波罗的海三国的军政、知识、文化界来说,这轮“清洗”,也仅仅是个开始而已。

一年后,1941年6月,苏德战争爆发,打头阵的波罗的海地区在开战之初就被德国占领。德军进驻后,又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犹太人、民族主义人士和亲苏分子大开杀戒。

这方面,此时的苏联和德国算是达成了“共鸣”——消灭一国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,是可以走捷径的,即——尽可能的消灭对方的精英阶层,再对其余的愚蒙大众施以”同化教育”,时间一长,对方就成了自己人了。

具体操作,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发生在波兰的“卡廷惨案”。

当然,此地还有不少亲德人士主动要跟纳粹合作,各地也不乏老百姓箪食壶浆,涌到德军队伍两旁去“喜迎王师”,甚至诸多大好青年还积极加入了武装党卫队,想借助纳粹德国力量来“解放祖国”。

咱们就拿爱沙尼亚举例。

据统计,在苏德战争初期,大约有55000爱沙尼亚人参加了苏联红军;而1941年德国占领爱沙尼亚期间,竟然有72000人入伍党卫军。

以上的双方都把自己的老板当做解放者,把对方的后台视为侵略者,在波罗的海沿岸上演着同胞相残的历史悲剧。

有部爱沙尼亚电影,叫做《1944》,讲的就是二战后期,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....只是,虽然名义上交战的是苏德两军,但战场上兵戎相见的,却为同样的爱沙尼亚人。

走过了痛苦绝望、同胞相残的1944年,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又开启了新的报复行动。

斯大林签署了对波罗的海地区“不忠诚人口”进行集体流放的命令。截至到1953年,他老人家去世时,苏德战争前后,苏联共向中亚和西伯利亚流放了大约五十万波罗的海公民,相当于三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。

这些人当中,大部分都属于原国家军政界管理人员、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士,他们离开了风景秀丽的舒适家园,在天寒地冻或是茫茫戈壁中、种土豆,劳动至死。

赫鲁晓夫上台后,开始逐步纠正斯大林的民族政策,一大部分波罗的海三国流放人员被允许返回家园。

只是,九死一生回到老家的人们往往发现,工作没了、房子和财产也被充公,苏联占领前的生活,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
所以,从这时起,在各种旧愁新怨的交织下,三国虽然表面上臣服于苏联大家庭,但心里面已经接下来完全无法化解的梁子。

二战后到八十年代末,一方面,苏联当局极力压制当地语言文化,另一方面大量移入俄罗斯人。时间一长,在冷战的大环境中,以共建社会主义的名义,宗教分歧被淡化,民族矛盾也貌似趋于弥合。虽然和大部分苏联人并不是同宗同源的兄弟民族,但长在红旗下的波罗的海三国人们,多数都能熟练掌握俄语,小学生戴红领巾,中学生入团,大人们争取入党,举国庆祝十月革命,更能享受到免费分房、免费医疗和教育等一系列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福利。

然而,这一切,仅仅是表面的假象而已。

随着八十年末,在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对苏共和苏联政体的“自我否定”下,整个苏东地区顿时陷入了思想混乱之中。

这时,波罗的海三国首先起事,要求脱离苏联。

那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件——“波罗的海之路”就发生在此期间。

1989年8月23日,三国国民联合进行了一次示威活动,有200多万人手牵手,横跨了三国领土,连成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,场景相当震撼。

他们以举国之力上演了这样一出大型“手拉手”活动,向全世界展示了三国团结一致,坚决退出苏联的决心。

再加上西方媒体对活动“感天动地”的报道,“波罗的海之路”在国内外均收获了大量声援。

此情此景下,莫斯科方面只回应了激烈的言辞,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,来主动修补三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。

最终,在西方的暗中支持下,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;爱沙尼亚于1991年8月19日宣布独立;拉脱维亚1991年8月22日宣布独立。

现在看来,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,就是苏联彻底崩盘的催化剂。

然而,即便独立属于多数民众的愿望,也是大势所趋,但正如前面提及的那样,整个苏联时代,除了定居于此的俄罗斯族外,也培育出了一些心向苏联社会主义大家庭的“红色”波罗的海人。

比如,下图这位,有克格勃背景的,苏联内务部长鲍利斯·卡尔洛维奇·普戈。这大叔性格刚烈,“八一九政变”政变失败后,与老伴双双开枪自杀,殉了苏联。

要说普戈部长是害怕被“清算”,畏罪自杀的,倒还真算不上。

毕竟,跟他同级别的克格勃最后的掌门人,克留奇科夫也就关了三年而已,出来后还能继续享受老干部待遇。

所以,普戈的选择,更像是在“殉国”,殉了苏联和自己的理想信仰。
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他就是个土生土长的拉脱维亚人。

当今的拉脱维亚专注反俄事业近三十年,在一些方面甚至比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两兄弟做的还要激烈。

独立后的拉脱维亚人口一直维持在200万左右,但其中三分之一的居民带有俄罗斯族血统,俄语是他们的母语。

然而,根据独立后的拉脱维亚宪法规定,其国内只有一种官方语言,即拉脱维亚语,学校的必修外语是英语。各种俄语招牌、路标和印刷品也被逐一取缔或者勒令改版。

90年代中期,拉脱维亚立法规定,1940年以前在本国出生的人,以及这些人的后代,自动成为公民;而这以后的定居者统一归为“外来人口”,无论年龄大小,都要通过考试才能成为正式的国家公民。考试的内容包括拉脱维亚语言、历史、宪法等。

显然,1940年这个节点,还有入籍考试的科目设定,明显就是在间接强制同化其国内的俄罗斯族人,手法苏联跟比,还是有几分相似的。

这导致,有一大批学习能力较差,从小只说俄语的俄罗斯族人,无法通过考试,从而丧失了公民身份,成为了“黑户”,尽管他/她就出生、成长并定居于此。

讲真,这让当年“殉”了苏联的普戈部长的在天之灵,情何以堪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微商学院

推荐图文
推荐微商学院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